中國人的民族性是敬天地鬼神的,無論婚喪喜慶,或是對於不可預知的事情,往往會求助神鬼指點,並且利用「擲筊(搏杯)」來試探神鬼是否應允。
擲筊其實由來已久,從古至今由官方到民間一體適用,不變的是心,改變的是擲筊的方式與工具。
根據「宋朝/程大昌」所著《演繁露/卜教》中記載,古人是以蚌殼作為貨幣,所以也採用兩片蚌殼做為擲筊工具,當時稱為「杯珓」。 但是蚌殼容易摔裂,於是後來逐步改用木製或竹製,也就是將一小段木頭或竹根中分為二,略削切如「蛤形」。
後來蛤形又演變為弦月形,使用弦月形狀有個好處,輕重的比例分散在兩側,不易產生誤差。
擲筊在道教的信仰是屬於「問卜」的儀式,也稱為「擲筶、擲杯、搏杯」,目前普遍流傳於華人社會。
道教擲筊是由神明主導,因此注重禮數,平時在廟宇請示信徒個人的吉凶禍福,只需誠心誠意雙手擲筊即可。
但也有特別製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間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須請示神明是否合意。而大型筊杯一般是放在紙錢上面,雙手握好紙錢,再將筊杯甩出,這是用在廟方人員求問重要事務時才使用,比如慶典日期、做醮事宜等。
一般人家中辦喪事時會準備兩個錢幣做為筊杯,而不是用平日求神問卜的弦月形筊杯,這最主要的用意是神鬼的區別,畢竟把神明使用的器具轉移到喪事總是不宜。
在喪事場合中經常看到家屬一天到晚都在搏杯,假如運氣好,一擲就有聖杯,家屬就會很高興;萬一搞了老半天還是沒有「應杯」,家屬就開始疑神疑鬼,搞的人心惶惶。
那麼⋯到底辦喪事什麼時候必須搏杯呢?
我依然是一句老話,習俗會隨著時代改變,只有相對,沒有絕對,我也不能斷然的說何時該搏杯,何時不必搏杯;但是我可以用舉例的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至於要不要搏杯,那就自己看著辦了。
比如說:「早晚拜飯要不要搏杯呢」?
這就好比你和父母親同桌吃飯,年輕人吃的快,老年人吃的慢,搏杯就像是為人子女一直問:「吃飽了嗎?吃飽了嗎?」
所以拜飯要不要搏杯,看著辦吧!
一般針對神明「請杯」會以三個聖杯為基準,這是表示信徒的誠意,而神明也「一再承諾」,並非強求得來。
至於針對亡者「請杯」為什麼只要一個聖杯呢?因為有句俗話說:「死人直」,亡者畢竟不是神明,不會因為剛死亡就忽然有了超能力,祂只能對於詢問者的提問給予直覺式的回應。
或許有人會認為對亡者只乞得一個聖杯會不會太草率,那我也只能說隨緣吧,你認為五杯、十杯才是正確答案,那就⋯加油吧!
搏杯不難,跟擲骰子一樣,一翻兩瞪眼:
「一正一反,聖杯」
「兩個正面,傻笑」
「兩個反面,翻臉」
無論是請神明相助,或者是向亡者乞杯,如果一擲落地就是「翻臉」,那就別再強求,否則就是賭概率的。
當然你如果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與神鬼溝通,就不必靠搏杯;如果沒有別的方法,那就遵守遊戲規則。如果硬要拗到有聖杯出現,豈不是跟詐賭一樣了?
易春秋2017/5/18
網路轉載
#殯葬搜尋首選,就在告別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