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的二端分別寫著「福」、「壽」,不難猜想這是中式棺材特有的文字,只因和「死亡」連結,絕大多數民眾對棺材都避之唯恐不及。一般正常的狀況下,家中會準備棺木,肯定是有人過世了,往生者的頭頂「福」、腳觸「壽」,象徵「福壽全歸」,然而在早期社會、某些地區可不是這樣,再者,從傳統科儀來說,棺材具有正面意涵。
棺材用客家話來說又稱「壽板」,壽板必須直立在牆壁邊,不能平放靠地,站立的壽板就稱「立棺」、「站壽」,「立」諧音「占」,站壽=占壽,家中立棺添福壽的意味,俗諺說:「站壽年、較長壽」。此外,在福建、廣西一帶,有在家中放棺木的風俗,棺木豎立於客廳邊,因此也稱為「豎壽」、「豎棺」、「豎板」。若是家庭經濟富裕者,則會挑選良辰吉日延請木工師傅製作棺木,選用高級木料來訂製一副棺材,製造完成後,再上漆。
早期社會醫學不發達,人活到六十歲是相當不容易的,家中長輩已經接近六十或七十歲,就會提前預先製造棺木來「添壽」。壽誕這天,親友登門祝壽,主人家設宴招待,事先挑好當天吉時,將新製而成的壽板,在棺蓋(天蓋)正中間會貼上用紅紙寫的大大的「福」字,並在兩邊貼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對聯,並插上一對春仔花,然後用全新的草蓆包住,壯丁們扛入大廳中,依照男左女右,豎立於大廳之一側或偏房。要注意的是,壽材不可直接接觸地面,必須用石頭或磚塊墊著,避免潮濕以及白蟻蛀蝕。
金門地區,占壽過程就更講究,除了在生日當天挑選吉時,還必須有迎棺隊伍(類似現在鄉下自宅的接板),並且雇請大豉陣,所有參與人員都要身披紅綾,主人家要搓湯圓、請桌、子孫拜壽、拜棺,並在棺木上插金花,再安上樑燈、五榖袋(長形小布袋,裡面要放13種會發芽的榖物)。外棺必須安文王八卦,擺設香爐,每個月初一、十五還要拜棺木神。總之,棺木立好之後,不可任意移動,也不可觸摸,因為會犯沖煞;假若萬不得已,一定要移動,則需請示、擇日後,方可移動。可,也不是家家戶戶都這麼講究,多數人相信「沒禁沒忌呷百二」,棺木做好了就直接放於客廳中,沒祭拜也沒擇日。
或許有人會質疑:「棺木為什麼要擺直立的,不要平放下來呢?」台灣人的習俗是只要棺木平放了,表示有人過世,準備要入殮。在實務經驗中,曾經有被醫院宣佈病患「沒救了」,載回家中準備後事,棺木挑選好,棺木店家也進行上漆等細部作業,患者卻可以下床走動。有一說是,早期家人病危時,在家裡擺副空棺材,陰間的牛頭、馬面依閻羅王生死簿記載,到家中帶人時,牛頭、馬面因為看到棺木,會「誤判」要帶走的人已經死了,就不會再來抓人。而這具棺木因為已經擺平了,等於是有主人了,也不能退貨,只好寄放在棺木店。
現代不少觀念開放的民眾,取棺材具升「官」又發「財」的諧音象徵,將迷你小棺材模型擺在家中當飾品,或印鑑外盒製作成棺材造型,意喻仕途升官又發財。
#以愛為名,告別時刻
#殯葬搜尋首選 #添福添壽 #升官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