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於廷專欄-舞著高跟鞋的岩女神】
3月3日午後時分,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工室龍紀萱副主任的邀約前往立夫教學大樓,與醫學系一年級的學生分享「生病時的點滴」,主題有二,一是病人在生病過程中最需要醫護人員的協助是什麼?二是病人對醫師的期待。
這樣的議題十分貼近我的生命經歷,因此即使自認拙於言辭,未必能道盡病人心中的所有期待,但是以過去在醫病關係裡的豐富經驗,要表達屬於個人的想法,幫助年輕人慢慢學習如何成為一位願意聆聽病人聲音的良醫,我想,應該不會太難吧!兩場課程交替進行,分別在醫學系許儷娟老師及龍副主任的引言之下,於309、310教室展開。當時心中有點忐忑不安,上了台倒不覺得緊張,我首先與大家分享罹癌的心境以及治療過程裡的點點滴滴。說起曾經有過的傷痛,那是我的人生裡真真實實的殘酷經歷,並非杜撰,所以無需備稿便能侃侃而談。我需要的,很顯然的只是回想。
回想往事,觸碰了記憶中的傷口,依然覺得很痛,但我沒有哭,即使講到傷心處,我也只有隱約的哽咽,沒有流淚。在一群學生面前,再次追溯化療時的痛苦情境和其他,我佩服自己的勇敢。站在高處,可以輕易看見台下的任何動靜,我認真看著在場的學生們,包括龍主任在內,許多人都紅了眼眶,他們對於陌生的我是如此心疼,我都看見了,也因而心存抱歉。
醫師的溫暖在記憶中珍藏
抱歉的是,我給了他們感傷的情緒,但我卻又為此感恩,感恩如此年輕的他們,有著無比柔軟的心腸,這正是醫者所應具備的慈悲啊!透過課堂上的呈現,我希望讓未來將成為醫師的他們,看見病人傷痛的真實樣貌,就算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身上已不復見傷痛的痕跡,但對病人而言,傷痛只能淡化,無法遺忘。
我期待著他們在行醫之後,更能理解病人的脆弱,並且更懂得病人的需求,疼惜病人那顆或許已經千瘡百孔的心。
順著學生們感性的回應,我講訴著自己在醫病關係裡所曾領受的感動。例如當確定罹患癌症時,陳達人醫師溫柔的告知,安撫了我紛亂的心情;梁基安主任面對著因困境而沮喪的我,一句真心的安慰:「不要苛責自己,這不是妳的錯!」稀釋了我心底深層的痛;陳自諒主任於感恩音樂會中面對臨終病人的感恩,卻以憐憫的、謙卑的心情,為了無法治癒病人而道歉。這些事,或許醫師
們早已不復記憶,但身為病患的我,會將這些溫暖在記憶裡珍藏一輩子,永不忘懷。
關懷是療癒過程中的良藥
這樣的故事,我樂於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及眾人分享,至於病患對醫師會有著什麼樣的期待呢?彰化基督教醫院前院長、曾獲台灣醫療奉獻獎的蘭大弼醫師說:「高貴的儀器固然重要,但身為醫師,用一顆憐憫、溫柔、謙卑、忍耐的心對待病人,更為重要!」和信治癌中心黃達夫院長也說:「醫治病人時,需瞭解病人的年齡、家庭成員、經濟來源、支持者為誰?最重要的是他需花費多少的心力、精力來看我的診?我怎能輕易地讓他走出診間?」簡短幾句話,說出了
所有病人內心裡的「想」要,也道盡了所有病人期待被關懷的心情。當然,這些病人中也包括我。
撇開醫療專業的部分不談,我以為醫病,醫的其實是心!適時適度地關懷病人的情緒、真誠的給予病人多一點點的體貼及問候。不管是溫柔的注視,或是簡單的一句「加油!」對醫師而言,都不是難事,對病人而言,卻足以轉化為支撐他們邁向康復的力量。因著感受醫師對自己的疾病有所期待而堅強,這是療癒過程裡最好的良藥,我對此有著無比深刻的體認。
曾於醫學專科書上讀到「患者會因為醫者觸動了心中的傷痛,感覺被救贖可能被醫癒而感覺快樂,病自然就好了一半。」病人的心真的就是這樣簡單而微妙。
最後,我將黃達夫院長說的「醫病醫心,用心與否即是醫者與醫匠之差異」與學生們分享,期盼未來的他們都能成為願意貼近病患,願意聆聽病人心聲,且能讓病人感覺貼心的溫暖「醫者」。
#找放心 早安心 in 告別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