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百科

招魂幡

招魂幡

「招魂幡」在喪事中具有神秘的力量,可別以為那個布條輕飄飄的,份量可重了,沒有它喪事可辦不成。

招魂幡也可稱為「魂幡」、「引魂幡」、「幡仔」,主要的功用是引導亡者的靈魂回到應去的地方。
這條幡仔可不是台灣人發明的,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所謂的「復禮」,也就是招魂儀式。不過當時的招魂方式是在人斷氣之後,拿一件死者的衣服,用根竿子撐著,然後爬上屋頂,向北方搖晃並呼喊死者的名字,藉由這個動作招回死者的靈魂,假如招魂後,這個亡者仍然無法回魂復活,這才能確定已經死亡,並開始著手辦理喪事。
不過這件招魂的衣服也不能搖太久,一般只搖三次,萬一搖太久死人真的復活了,那也很麻煩。

根據民間傳說,剛死的人魂魄尚未走遠,只要持續呼喚讓魂魄回來,死人仍能復生。另有一種說法是客死在異鄉的亡魂會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需要死者親屬呼喊死者的名字為死者招魂,勸親人的靈魂歸來。
但是這些行為其實有著些許矛盾情結,真回來也害怕,然心中卻又不捨,這些作為在台灣的喪葬禮俗隨處可見,待日後再說明,不過卻也印證了一句台灣俗語:「死叨死厚去,不通返來葛葛纏。」

招魂幡其實從古至今變化不大,話說在70 年代初挖掘馬王堆漢墓時,一共出土五幅帛畫,其中在一號墓出土的一幅帛畫相當精美,它是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老婆「辛追」的陪葬品。
這幅帛畫名為「非衣」,「 非」跟「飛」同音,因為在漢代時認為人死後,如果靈魂能夠飛上天,就可以成仙。或許是從這兒衍生而來,現在出殯隊伍出發時,拿著招魂幡的人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這就隱喻著引魂升天。

現今我們是使用「魂幡」代替亡者的衣服,一般多使用長約4尺、寬約7吋,白色或黃色的布製成,上面書寫著亡者的姓名及生卒日期,以及不同宗教的祝禱文。
現行比較常見的寫法是按照民間傳統「兩生合一老」的書寫方式。
假如是信仰道教,則招魂幡為白色,左上角寫「左三魂」,右上角書寫「右七魄」,另外兩旁會寫上「金童指引西方路,玉女隨行極樂天」 等詩句。
而中間頂端畫有代表三清道祖的三個勾,下面則寫上「奉敕令攝故考(或祖考、考妣等)某公(或媽)某某之一位正魂回返家堂受領」,當然寫法也不是固定的,有的會依照各門派的形制書寫。

至於佛教徒的招魂幡多採用黃色,但更細分則有「在家」與「出家」的不同形制;當然上頭的文字詩句也會有所區別,比如「奉敕令」就會改成「佛力超薦」。
此外有的地區會採用作工繁複的「幡仔頭」,或者是更為精細用細竹篾編製的招魂物品。

假如亡者是男性就會在招魂幡上加上綠色紙條,若是女性則會加上黃色紙條,即所謂的「父青母黃」。書寫完成就綁在一支帶頭尾青色的細竹枝上,因為竹子的枝葉象徵先人的子孫可繼續繁衍,所以在傳統習俗會選擇竹葉茂盛的,代表「大葩尾」。因為早期竹林多,家中有喪事再去竹林砍就行了;現在為了便於保存,竹子已經「殺青」處理過了,無法像剛砍伐的那般翠綠。

時代往前走的速度永遠比傳統習俗要快很多,而生意人的腦筋運轉速度又比時代快!所以現在可以看到使用塑膠製品仿製的青竹;有許多禮儀公司為了突顯硬體的差異,會訂製各種顏色的招魂幡。在硬體方面求新求變倒沒有所謂對錯爭議,但也必須視地區而有所調整,以免犯了忌諱。
比如在都會區,這支招魂幡就算顏色如彩虹一般耀眼,家屬不太會有意見,因為多數在殯儀館,那支招魂幡出現的次數不多,甚至家屬還會覺得這是創意。
如果是在鄉下地區,多數是在自宅辦理喪事,那支招魂幡放置的位置就顯眼了,你弄的五顏六色,再用塑膠青竹掛著,能撐過三天不被家屬罵,那就算你贏了!

易春秋2017/5/21

網路轉載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殯葬搜尋首選,就在告別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