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指南之二】
1.掛紙與培墓大不同,規避一培三年有訣竅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掛紙」及「培墓」。掃墓又稱「掛紙」,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家中有大喜之事,例如娶媳、添丁、考取公務員等,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一般新墳至少須連續"培墓、祭墓"三年,舊時第四年起有因經濟狀況只"掛紙",不"培墓、祭墓"。建議,每年能"掛紙"又"培墓、祭墓",如是最好。
2.當日吉凶不忌,日日是好日
一般三年內是屬新墳,本文進行的是祭祀掃墓相關日期探討,因此定義第一年為「新墳」。歷經完墳、謝土後過的第一個清明節之前稱為新墳;過了第一個清明節之後稱為「舊墳」。習俗上,新墳,不論吉葬(進塔、撿骨進金)或凶葬(土葬)第一年須在春社日前掃墓。第二、三年謂之舊墳,宜在春社日後至清明節當天之間掃墓。第四年起可在清明節當天或前後方便的日子掃墓。若清明節當天農民曆上登載為凶日,去掃墓則不忌,也不論凶。
3. 世家門閥掃墓不說的秘密,培墓hen重要
「掛紙」又稱「壓紙」、「壓墓紙」,替祖先修繕房子的意思,先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雜木,用鋤頭或鐮刀加以清除,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墓紙呈長方形,紙的另一端有鋸齒,用小的土塊、石塊、磚塊將墓紙壓在墓頭、墓碑之上,最後準備簡單的供品來祭墓,並焚燒紙錢。
「培墓」則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是新墳的頭三年,又或是家中有大喜之事,例如娶媳、添丁、考取公務員等也會進行培墓儀式。祭祀供品則不能馬虎,須準備三牲、或五牲及菜碗,備妥各種紙錢、燭炮、以及「子孫燈」,在墓前點燃子孫燈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掃墓祭典完畢後,還要剝白煮蛋(或鹹鴨蛋),將蛋殼撒在墓碑上或者墓丘之上,象徵脫殼重生、生生不息,或者擲蚌殼、蛤蜊殼,亦為同樣意義,以「脫殼」象徵新陳代謝和送舊迎新。
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紅龜粿或草仔粿,起源於寒食節的習俗。早年流行「揖墓粿」,「揖」是閩南語「猜」之意,世家門閥掃墓,必定培墓,準備許多供品,尤其是紅龜粿或草仔粿,稱為「墓粿」。掃墓祭祖完畢,就召集附近的牧童甚至是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戰國時代《孟子》書中就有貧者向掃墓者乞討食品的故事,而這習俗有藉由布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園附近的孩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
4.掛紙壓法要正確,求子、求財要這樣做才有效
墓紙種類繁多,有分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及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兩大類,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後輩子孫已來祭拜過。小石塊或小土塊將墓紙上壓,壓墓紙的地方並沒有明文的規定,有採隨興壓之,也有沿古先人研究特別壓法,有下列:
1.「士」字形壓墓紙:
較慎重的人家,會將墓紙壓在后土、墓碑、左右墓手、左右墓腰、墓中、墓後等七處,成「士」字形,俗稱「七星墜地,子孫出士」。
2.「○」字形壓墓紙:
壓成「○」形,依「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十二長生來排,意味著祈求多子多孫多福氣。
3.「田」字形壓墓紙:
壓成「田」字型,祈求祖先賜予財氣,助事業發展、鴻圖大展。
不論墓紙最終呈現何種型態壓法,掃墓最重大的用意在於,中國傳統長久以來的士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然在天上監看子孫的表現行誼,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名門世家不說的秘密 #好好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