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宗教信仰相當多元自由,在喪禮中更是以亡者的宗教信仰為依據辦理,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因此了解不同的宗教教義與喪禮的儀式,可避免產生尷尬與誤會。
基督教對於死亡不那麼的忌諱,他們認為靈魂會回到天上,安息在主的懷抱裡,安然見神死無憾,相信凡事都是上帝安排的美好旨意,也相信未來都會在天上能相見相聚,且永遠同在。
由此論點做為喪禮儀式的主軸,因此基督教沒有招魂或引魂儀式,更沒有魂帛牌位與靈位靈堂,致不會有燒香祭拜或誦經法會等問題,相較其他宗教,基督教喪禮簡約許多。所有的教會喪葬儀式中,除了對遺體的尊重外,並沒有太多的儀節或忌諱。此外強調,除了事神之外,透過喪禮彰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參加的人得到教導且具有見證生命真諦的作用。
基督徒的喪葬儀式與程序:
臨終禱告(祝禱)
基督教於親人臨終時,請牧師或長老到場主持祝禱(禱告),堅定臨終者的信仰,並祈求神的帶領,卸下身心重擔,平靜、安祥地回歸天上,安息在主的懷裡。基督教認為人死亡後,就會上天堂,回到主的懷抱,雖傷心不捨,卻是喜樂之事。
入殮禮拜
告別禮拜前要舉行入殮禮拜,把死者遺體放入棺木,對死者做最後的訣別。禮拜的地點會安排在自己的家裡或殯儀館舉行,通常只有家人和親友參加。
火化禮拜
火化與土葬是處理屍體最普遍的方式,目前多採用火化方式替代土葬。無論是告別禮拜前或之後舉行火化,在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之前舉行簡單的禮拜。
告別禮拜
基督徒家中有人死了,家人請教會舉行基督徒儀式的告別禮拜。「告別」一詞表示訣別,向死者說再見。告別又稱安息,表示在主裡得到真正的安息,視死如歸是詮釋死亡最好的用詞,人無論生前或死後都有歸宿處。告別禮拜亦稱為安息禮拜,人死後的歸宿既然這麼好,應該向上帝表示感恩,因此,告別禮拜再加上感恩稱為告別感恩或安息感恩禮拜。
追思禮拜
選擇故人的生日或逝世的日子,邀請親友以及教會的弟兄姐妹一同參加追思禮拜,除了感謝上帝之外,在敬拜中思念故人過去的點滴事蹟,死雖然令人悲傷,但生勝過死,使他∕她在我們的記憶中活過來。
基督教的教會喪禮意義目的有五點:
1、榮耀真神:在喪禮中,為死者感謝讚美神,因為神,賜人生命、恩典、使人復活。
2、追念故人的美德:藉追念故人的美德,跟隨佳美腳蹤行,將故人的美德發揚光大,此乃孝之終也,孝順的表現。
3、安慰家人及親友:藉由喪禮舉行,使親人在悲傷哀慟中得著安慰及力量,能得智慧的心,面對死亡的課題。
4、激勵參加喪禮的人:彼此的關懷慰問,讓家人及親友對生命與死亡,重新得到動力與正確的認識。使福音進入人心。
5、引導未信的遺族及親友:使他們認識真神,領受福音,跟隨、悔改歸主。使參加者與死者的家人同憂同樂,發揮主內團契的愛。
喪事是屬於家族每個成員的重要事情,然而並非每位教徒對於教義與規範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條列式彙整在下,以提供參考。
一、基督教喪禮辦理或參加基督徒喪禮
1、若在自宅(喪宅)辦理喪事,門口「貼上白紙」,門口示喪可貼「安息」、「喪中」、「喪宅」,不宜書寫「慈制」、「嚴制」或「忌中」。
2、喪宅鄰居若未信主,要求掛紅布或貼紅紙以作識別時(讓奔喪親友不致跑錯喪家),則以敦親睦鄰的原則,配合為之。
3、孝服本身並沒有迷信之意與牽涉宗教,僅做為辨別其與亡者關係。聖經中記載,猶太人哀傷時都會穿上粗麻衣,表示傷痛。現在多半基督徒會選擇以黑色、白色,比較樸素的衣服取代傳統披麻帶孝。
4、亡者的遺像不可懸掛於正中央讓人行禮,應懸掛於會場左側,但出殯時則可懸掛遣像於棺車上。
5、做為基督徒的家屬理當全程協助籌辦喪事,但遇法會儀式時,立場是參加而不參與,不上香、不隨之起舞、不做跪拜動作,全程肅立或安坐一旁默哀。基督徒沒有「做七」之要,但可以選擇在「頭七」、「三七」或任何有意義的日子(如清明、逝世週年),舉行「追思聚會」,邀請親友在聚會中回述已世親人生前的善行美德。
6、基督教徒對死的看法是回歸主懷息了世間的勞苦,無輪迴說法,在天家靈魂的世界沒有買賣行為,用不到世間的一切物質,因此不燒冥紙紙錢。
7、致送基督徒喪家白包慰問金時,在封套上可書寫「賻儀」、「慰儀」或只寫「節哀順變」,不可書寫「香奠」、「奠儀」,也避免使用印有蓮花的禮袋。
8、如要送花圈,不可寫「奠」,可寫「安息樂園」、「榮歸天家」、「榮歸天國」、「我家在天」、「安然去世」、「永享安息」。抬頭則寫「故○○○安息」,左下寫「○○○敬輓」。
二、基督徒參加非基督徒的喪禮
1、拿香或是拿花當香祭拜、拈香、獻花圈或朗讀弔詞等,都不合乎基督徒體統,有祭拜舉動都不可行。將鮮花放置於遺體旁,無祭拜涵義則可行,是禮數與情感的表達。
2、向故人家屬行禮或鞠躬,不是祭拜。鞠躬是否可行,與喪禮的擺設有關:1) 擺設佛像+祭品,不參與,但可對家屬表關懷,2)擺設遺像+祭品,肅立低頭默哀數秒鐘,3) 擺設遺像+鮮花,可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向死者行禮鞠躬,不是祭拜,是情感和禮數的表達。
#殯葬搜尋首選,就在告別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