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百科

貼拜習俗

貼拜習俗

今天來聊聊「貼拜」的習俗。
有的家屬甚至是殯葬從業人員會誤解「貼拜」是要讓家屬多花點錢購買禮盒,其實不然,因為這是一項相當有人情味的傳統禮俗,尤其海線地區更是相當堅持。

首先來瞭解為什麼要貼拜。
話說在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要南北往返不是那麼容易,比如說媽媽在台北往生了,舅舅是住在高雄,此時舅舅想準備一付厚重的牲醴前來祭拜,除了交通不便,食物也容易壞掉,於是會交代外甥(兒子)代為準備,等到了台北時再一併用奠儀(白包)付給外甥。
請人代為準備,然後再支付金錢的這個行為就叫做「撘dā ㄉㄚˉ」,這在喜事中也會用到,比如說女方「撘」十萬元讓準女婿去購買金飾或訂做西裝等等。

再來說這個兒子聽了舅舅的交代,他總共花了1500元買了一付澎湃的祭品,舅舅來了一看,高興了,這有面子,於是包了7100元的奠儀,做外甥的為了表示謝意,於是也買了一個禮盒回贈,這不是挺有人情味的嗎?

接下來研究這付牲醴該怎麼處理。
話說早期家中辦喪事都是左鄰右舍來「梪腳手」,喪家總該準備些吃食感謝人家,那個年代不時興上餐廳,於是就把這些親戚送來的牲醴剁一剁,煮成一大鍋的鹹粥招待大家,所以早期去幫忙別人家的喪事會說「呷鹹糜」或是「呷三角肉」。
這兒也必須再補充說明「三角肉」也是因為發音問題才訛傳,正確說法應該是「相合肉」。因為送牲醴等祭品來喪家的可能有許多親戚,把這許多親戚送來的肉類食品「相混合」在一起煮粥,才叫做「糤嘎肉」。

繼續來延伸說明貼拜牲醴該如何祭拜。
當許多牲醴擺上桌的時候會分不清楚是誰送的,於是就用紅色的「葫蘆牌子」寫上名字。這時候問題又來了,到底名字是要朝哪一邊呢?
傳統做法在尚未祭拜時名字是朝外,讓前來上香的親戚看到自己的名字,這是一種確認動作。祭拜完畢將柱香插在牲醴上面,往杯子裡面斟酒,然後再把葫蘆牌子轉向亡者牌位,讓亡者知道是誰準備的。
當「拜牲醴」的時候長孫必須到會場(式場)入口處「隨拜」,無庸置疑這就是禮數。

由於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只缺現金,不缺吃穿,所以近年來已經把牲醴改成水果籃,甚至以前必須把牲醴留下來煮鹹粥的習慣也沒了,於是就將水果籃交予親戚帶回家去。
沒鹹粥吃已經夠慘了,假如再誤解了貼拜的真正含義,誤以為是禮儀公司要多賺錢,連水果籃跟回禮盒都廢除掉,那就真的冤枉了!

易春秋2017/3/31

網路轉載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和室內


#殯葬搜尋首選,就在告別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