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指南之三】
1.清明初早的表徵是節氣,萬物清明潔淨清新
農曆「三月節」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傳統的曆法中,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一年平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來反映季節更替、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清明介於「春分」之後及與「穀雨」之前,國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的最早文字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春分後的第十五日,這時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稱做清明,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2.寒食節掃墓悼亡習俗,沿襲轉化成清明風俗
節氣是時序的標誌,則節日包含著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為節日。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南朝《荊楚歲時記》: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冷食、掃墓悼亡等習俗,由於寒食節在清明前二日,日子相近,寒食習俗活動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二者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清明節的習俗大抵還是從寒食節轉化而來的,到現今寒食節更已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3.泉漳客掃墓日期不一,除夕到中秋微協調
掃墓習俗並非都要在清明節,自行調整掃墓時間,一般有,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祖籍福建漳州的人,通常選在農曆三月初三的小清明節(上巳節),俗稱的三月節這一天掃墓祭祖;閩南人掃墓也不執著於哪一個特定的日子,因須協調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客家人的日子更不固定,在除夕到中秋都有人掃墓,清明節人數最盛。
臺灣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很不固定。從除夕到中秋節都有客家人掃墓,亦有不少人在春分後祭祖,清明達到最盛。如臺灣北部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隔日,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一帶的客家人,則由春節到上巳節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甚至是除夕或大年初一。
4.外出民俗掃墓,白天陽氣最盛最佳時段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掛紙」及「培墓」。掃墓又稱「掛紙」,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家中有大喜之事,例如娶媳、添丁、考取公務員等,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在家祭拜祖先最好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掃墓最好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為掃墓最佳時段,則天未亮或太陽下山、傍晚時分,不利掃墓,應儘量避免。
#清明掃墓 #找安心 早放心 in 告別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