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喪葬禮俗中有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卻具有深層的意義,比如說「桶箍」。
首先來分析「箍」這個字。
它是竹字頭,就是使用竹篾作為箍桶的材料。而提手旁則是形容木匠是使用雙手來箍桶。最後匝字邊則為木匠用竹篾繞著木桶一圈又一圈的箍桶動作。
現代的盛水容器多了,別說傳統的木桶少見了,就連鋁製、塑膠製品的水桶都少了。
根據《章炳麟/新方言·釋器》記載:「廣雅,緷,束也。緷、錕聲義通。今人以繩束物曰梱,以金束物曰鍋(即箍),箍桶亦其一矣。」
前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多數取材於自然資源,當你需要用到水桶,那就必須劈木材,算準了尺寸,一塊一塊拼裝契合之後,再用竹篾編製的竹籐一圈圈繞上去,防止木片散開。當木片吸飽水份之後會有膨脹效應,就能讓桶片之間緊固而不滲水。
由於桶箍本身並無法盛水,但是木桶缺少它就成不了形,由此可知桶箍具有「凝聚與團結」的功用。假如我們把木桶當作一個家庭,那麼家中的父母親就是桶箍,透過父母親來凝聚子女的向心力。
當父母親過世時,這就應了一句台灣諺語:「人在人情在,人死人情無」,家中子女難免為了爭產或昔日的宿怨,搞得不相往來,於是在喪事圓滿時有「壓棺位」的儀式,壓棺位的物品中就有「桶箍」。
這個桶箍就是在暗示家中子孫必須緊密團結,避免因家族紛爭削弱家業。
易春秋2017/8/5
網路轉載
#殯葬搜尋首選,就在告別時刻